焦虑的CIO们,最美的蓝海,不在远方,而在身后
本文约2000字,阅读约4分钟,即海淀黄庄到中关村地铁站的时间。
作为一名记者,我经常跑会做选题采访,感觉最焦虑的人是CIO。为啥?别看中国CIO普遍年龄在35岁以下,但已经面临职业瓶颈,需要从自己本职工作向外延伸,扩大基本盘后,再回到IT部门谋求自己下一步的机会。否则,当下一代IT经理人积累足够经验的时候,这一代CIO就可能要被HR“优化”掉。CIO就是这么一群人,即便想在枸杞泡的茶水里苟且一生,也不可得。
延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向前,一种是向后。向前就是什么火就追什么——区块链,机器学习之类,但是自己跑得再快,恐怕也没有资本制造新概念的速度快。而且就算是资本本身,恐怕也不知道自己创造的是金山还是泥坑。
向后就是利用自己的IT知识对所谓“传统行业”进行变革。传统行业虽然不受年轻人待见,但始终健在,遇到“互联网+”之后,活力倍增。实体店没有被电商消灭,反倒成为阿里巴巴和京东下一个投资热点;自行车没有被汽车消灭,反倒小黄车、小红车跑遍上海;就连日记本都没有被Word消灭,一本精致的手帐是当下年轻人“有品”的标志。
最美的蓝海,不在远方,而在身后。存在百年的行业,往往体量很大,就算是有若干玩家进入,还可保持蓝海本色,更适合CIO拓展自身企业业务,或者寻找下一个跳槽机会。
而这其中最大的一片蓝海就在工业领域——它无所不在。这世界没有比特币照常转,但没有电您试试看?
所以我说,下一场趋势就是工业物联网。
按照工业发展规律,每到5~8年,制造业的就面临设备更新换代,直接带动投资。前不久某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处在一个结构分化过程中,全球朱格拉周期(一个经济名词)和新工业革命相关的(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增速正在投资增速或将缓慢回升,2017年在5%左右,2018年预计在7%左右。这速度听着不快,但是因为存量大,所以哪怕多1%也可以是百亿、千亿美元的增长。
伴随尤其是云、大数据和物联网的落地, 以及国家重视实体经济的出台和“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相关投资大幅增加。十九大报告里提到“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可以预见,工业互联网将在未来若干年中继续迎来利好。
这个风口,不要说是猪,大象也可以顺势滑翔。
行业最主流的观点认为,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在数据。未来,所有的企业都是数字化企业。所有的设备、生产过程和人为产生的数据都需要纳入到一个平台中。企业需要决定数据来源、采集的范围和设备数目,并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的安全性、精准性、实时性,对数据分级别处理,平衡边缘计算和云计算之间的关系。
一旦所有的数据集中在一个平台之后,还要根据目的(应用)调用数据。生产数据要贯穿在设计、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的全流程中,加工后上传到云端。设备检测和运行数据要用在实时监测、调整和优化,提升运营效率。这些数据则是汇总之后要为日后的经营决策做参考。
工业物联网的本质,就是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制造业竞争已相当充分,其它方面很难做出区分。想要获得优势,企业需要转向互联网技术,提取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生产或服务在性能、质量提升方面的潜力,实现系统资源效率提升与优化,进一步为企业战略服务。
工业对互联网的需求,不是改善性的,而是刚性的;需求不是一点,而是巨大。IT从业者经过适应,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找到位置。
那么,谁能帮助CIO成就梦想,引领趋势?
CIO对科技的理解,高于工业平均水平;但对行业的理解,要依靠工业企业。找一家最懂得工业,又愿意进行工业互联网投入的企业作为伙伴才是上策。说白了,找“工业互联网”概念的创造者——也就是通用电气公司(GE)就好了。
这家125年的企业推出Predix工业互联网平台,目的是构建一个开放、互联的生态圈,促进数字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个培育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的企业,GE目前已经和数百家致力于走向数字化的企业建立了战略关系,以开放的姿态,赋能工业互联网,鼓励更多开发者开发应用,帮助企业赢得数字化先机。前不久,GE又分别和亚马逊AWS与苹果建立伙伴关系。AWS将为GE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而苹果将和GE共同开发适用于iOS的工业互联网应用。
CIO的焦虑来自不确定最大的潮流在哪里。其实最大的潮流就在工业,未来将有超过70亿人口和500亿机械设备连入工业互联网。如果可以成为潮流的一部分,CIO们又何必焦虑?工业互联网看上去很远,但其实也很近。GE已经推出了相关的入门课程,只需注册,并进行为期数周的培训,通过考核,就可以成为Predix的认证开发人员。
蓝海还是要游一下的,万一成为哥伦布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