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你立即上云的厂商可以拉黑了——数字化陷阱系列报道(2)
前言:上一期,我们总体谈论了数字化转型的陷阱,这一次我们重点谈云。云是什么?是基础设施也是数字化转型必经之路。但是,上云不是目的,促进业务发展才是目的。还有,你可以忍受被厂商忽悠吗?
作为数字化转型中重要的一环,云在今天的受关注程度前所未有。“你们公司上云了吗?”如今,这句话的流行程度就和熟人见面要问“吃了吗?”一样普遍。
根据IDC针对公有云市场的追踪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规模达到14.4亿美元,同比增长65%。预计到2021年,这一市场将达到58.8亿美元的规模,5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2.4%。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数据中心市场规模的不断萎缩。毋庸置疑,企业上云是一道必做题。可是,多少企业为了上云而上云?业务呢,规划呢,底层支持呢?战略呢,合作伙伴呢?
负面案例:危害更大
当上云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怎么上就成了其中的核心议题。直接把业务全部搬上云?这么跟你说的都是骗子,直接拉黑。
2012年圣诞节前夕,当大家都在等待欢庆和娱乐的到来时。AWS的弹性负载均衡服务出错,导致Netflix停机,让大批指望着能通过流媒体服务度过一个不错的圣诞节的顾客难忘至今。
2016年5月9日,Salesforce.com的硅谷NA14实例脱机,导致其断电超过24个小时。客户数据大量丢失,损失不计其数。2016年10月21日,DYN遭遇了一系列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业务几近停滞。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往前走可能遇到不可知的挑战,但又没法往后退或者停滞不前,怎么办?唯有更周全的规划、更细致的任务分解、更全面的容错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一切做的更好。
首先,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因此总体来看,企业上云是个系统工程,它不是简单的算术题,而是应用题。就像解应用题一样,达成一个目标有很多种路径,上云也一样,方式很多。你可以选择公有云、也可以选择私有云,还可以选择混合云;可以一部分业务先上云,再逐步完成迁移,也可以全部业务直接搬上云……
但是请注意,解应用题最终关心的是结果,是能不能解出来,至于采用何种方法并不是最关键的。上云也一样,你在意的也不应该是云本身,而是应用、是业务,因为云只不过是承载业务的基础设施平台。
所以关于上云笔者的最想提出的意见,上云的出发点一定是应用,而不是为了上云而上云。上云是因为企业业务要跨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此,底层支撑平台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这其中如何改变有很多种选择,但最重要的一点,云一定要既能承接过去的应用,又能对接未来的业务,能做到承上启下。
其次:三思而后行
有了这个前提,再去探讨究竟该如何上云。笔者的第二点想说的,上云要有步骤、分阶段。
宏观层面看,上云这件事分三个阶段,包括事前规划阶段、事中实施阶段,事后调优阶段。微观拆解每一个阶段,又能分出很多步骤。
以事前规划阶段为例,需要考虑很多内容,需要对内做一个深入的调查。比如:企业内部对上云这件事怎么看?是积极还是无所谓,尤其是管理层怎么看这件事。请注意,这很重要,不然只会徒增后期的烦恼,当你没钱又没人的时候等待你的只会是失败;另外,IT系统的不同状态决定了上云这件事的急迫性,也将在某种程度影响上云的步骤。
在一份访谈中,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副总裁Laura Guio说中国企业:“他们会问我,最佳的行业云计算解决方案是什么,能为我的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能否保证我的数据安全?中国企业希望能给出详细的建议,例如我的数据该有多少保留的私有云上,百分之几上公有云”。
这很有代表性。总之,上云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从不同维度梳理企业内部情况,包括运营、业务、财务等各个环节,梳理的越清晰,事中事后的麻烦就越少。
第三,选一个多云管理平台
终于到实战了,要做上云这件事了,更棘手的问题来了,上云的第一步是选云或者建云。
公有云就是选择题,AWS,微软,阿里云,IBM,Google……都是大厂,选谁?这时候如果前期工作做的好就能推进的更顺畅,比如哪些应用适合公有云,拉一个清单出来,再看看哪朵公有云承接的类似案例更多一些、更有发言权。通过比照,选择更适合的。
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云太多了。很多用户不会将业务放在一个云厂商中。可能一部分业务在在AWS上,一部分在阿里上,还有一部分在Azure上。对于用户来说,现在拥有一个多云管理平台是最重要的事情,谁知道以后哪家云会在某个时间点会发生什么事情?
选择一个多云管理平台吧,这是2018年的重点。比起混合云来说,它更具备实战性,更符合用户的实践要求。而且,选择CMP最好是既有云服务又有多云管理经验的厂商,并且在行业中深耕多年。毕竟,这涉及到多个厂商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多年沉浸和深耕细作,不可能在技术层面,以及流程管理层面做好CMP。
注意,千万不要以法律法规的名义,全部将业务放到私有云或者公有云中,那也是不正常的。混合云是常态,这已经没有什么好争议的吧。
第四,选择靠谱合作伙伴
说来说去,这其实是对合作伙伴的要求。如果从技术角度来说,还要考虑是否开放、混合集成、智能化,以及是否支持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还要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来选择云。同时,还有更多的行业成功案例可参考。
这就是笔者想说的第四点,选什么不要紧,核心是要有技术支撑,有一个靠谱、信赖、值得长期合作的、全球性的合作伙伴,只有满足了这一点才有可能把上云这件事落到实处,真正让上云这件事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同时这其中有几个误区在此澄清一下,上云不一定比传统IT应用方式更省钱,只有合理使用资源才能发挥云的集约优势和成本优势;开源软件和商业平台,没有绝对的谁好谁差,开源不一定省钱,同时如果没有一整套研发体系,开源也终会成为受制于人的封闭商业软件。
所以还是那句话,技术支撑很重要,优先考虑、占比最大,其它视情况定之。
总结
整体看,全社会上云的势头很凶,但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问题多、挑战多,真正享受云红利的还是少数。上云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便小心小心再小心、谨慎谨慎再谨慎,还是有很多不可避免的错误。所以尽可能地做好事前准备去大胆的试错吧,云代表未来,但没有谁能把另一个成功的样本完全复制过来;只有学习了方法论,选择靠谱合作伙伴,才能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