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参加了华为举办的第六届全球金融峰会,感触蛮深。如果说,前几届峰会谈论的是科技如何提升银行效率,那么此次峰会聚焦的是,金融科技如何影响金融业,影响产业发展。

此次邀请到的嘉宾很有份量,包括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中国人寿、民生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招商银行、中国太平洋保险等在内的800多家金融行业的高管、专家以及业界代表参加会议,可谓是一年一度的盛会。

金融科技是这一两年的热词。它之所以热,因为切实改变了行业的规则,与我们每个人有关。我们从现场所观察的,以及结合产业形势,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重新定义金融科技

此次最大的感觉是,金融科技不是科技和金融简单的融合,而是全面融合,包括业务、制度、合规性、安全、架构、人才等各个方面。这种融合释放出来的创新力,正在重新定义金融行业,有可能改变金融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让金融机构成为平台。这种平台输出的金融能力,进入到各行各业,组织、家庭以及个人,让人人享受金融服务。

1.改变服务属性。从理论角度来说,只要带有“电子”的物品就具有金融属性,甚至是只要能证明“所有权”的物品都具有金融属性,不一定非要银行卡、智能手机、APP等。以后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视网膜、人脸、静脉掌纹等都可以成为金融服务承载。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拓展,那么谁能成为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定位在哪里,是否还需要如此多的货币中枢?这是金融科技解决了“信任”之后带来的新的思考,以及业务边界,极有可能颠覆现有格局。像新加坡星展银行利用“手机+智能穿戴设备”,让孩子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可能是手表)的APP培养消费、理财习惯,父母通过手机端全程掌控,这就是绝好的案例。

2.各个层面的深度融合。金融机构不能成为纯粹的“电子信息”,必须要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单纯是金融毫无意义。这也是上一次互联网金融被社会所诟病的地方,来势汹汹,最后才发现挑战的方向错了;只有渠道和杠杆,没有落地的地方,全是泡沫。并且,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也在融合,相互借力,不存在“颠覆”谁的情况。毕竟,金融机构的大量用户、符合监管、安全合规、稳定性是互联网金融公司不能触及的;而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创新力、敏捷性、渠道性则是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借鉴的。两者融合之后,会围绕用户展开更多服务。

3.服务转变。之前,金融行业可以划分为银行电子化、互联网金融,或者是1.0 、2.0、 3.0时代,本质是没有改变金融行业的属性。除了行使国家金融使命之外,大部分金融机构是中介,是货币的流通渠道,主体是银行,网点是服务触角,所有服务围绕银行进行,个体和机构属于“被动式服务”。金融科技来临之后,主体是用户,渠道是多渠道触达(以移动化、互联网化的电子化为主),服务功能是货币的存、借和理财,“主动式服务”成为现实。

4.全联接的平台。正如华为这次在金融峰会所强调的,金融机构正成为联接一切的平台,正在对外输出能力,构建自己的生态圈。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开放,引入一切能力伙伴,共同打造新的金融生态圈。这个生态圈的核心是用户。也就是说,围绕着用户,各司其职,提供技术和产品的,提供渠道和服务的,基于金融平台展开。而这个金融平台必然是开放的,有一定的能力输出,生态小伙伴可以调用API或者SDK。而金融生态之间、金融生态和实体生态之间,有交叉有合作,相互渗透和服务,并非纯粹的竞争关系。

金融科技让普惠金融成为现实,人人能享受到金融服务。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只要有手机就能展开小微贷款、小额金融消费服务等。这种业务直接将过去开户的“塑料卡”跨过去了。背后支持的科技力量是大数据、智能手机、3G/4G网络。比如在孟加拉,当地的银行分支数量十分有限,无法覆盖郊区的人口。华为与本地银行和运营商的对接,为超过三千万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口提供了十大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必然走向开放

如果还不能够理解金融科技带来的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数据看一下,足够震撼。以下数据来自当天论坛的嘉宾演讲。

5.新加坡星展银行。在过去的18个月,增加了200万的客户,员工的数量下降了90%。数字化渠道所运营的客户带来超高的回报,单位客户的收入提高了两倍,净资产收益率提升了9%。该银行成为全球最佳银行之一。

6.中国民生银行。已经把核心业务包括数据库改造在分布式架构中,直销银行的1200万用户已经迁移到分布式架构,每年交易量是1800万,压力测试是15000的TPS,一般大银行的TPS是上万。同时,在分布式架构中,中国民生银行申请了18项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成为中国首批将核心系统迁移到分布式架构中的传统银行。采用分布式架构之后,以前每个账户的成本是2.2元,现在降到0.06元。

7.云化也成为众多银行的选择路线,构建混合云成为主要目的。像新加坡星展银行的虚拟化达到了93.8%,远超一般同行50%的比例。该银行实际服务器占地面积减少53%,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已经云化了,2018年的目标是减少80%。而且,这个银行还是全球最大的API平台。所以,开放式架构和基础设施成为金融机构的必由之路。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政策层面,安全可控层面,开放、稳定、强健性的异构平台正成为现实。

为什么会有这些对比强烈的数据?原因是金融科技的核心就是科技,是善于利用这几年集中爆发的科技力量。现在业内说的“区块链”解决的是信任问题;大数据解决的数据洞察的问题;人工智能则解决的是“智能”的问题。所有科技力量融合之后,金融的业务在发生变化,创新业务、安全和风险的阈值也在发生变化。

需要全联接能力

当天,IDC还发布了全球数字化银行完备度指数(GDBRI),指数从IT支出、消费者在线技术、Fintech市场现状、监管市场形势等内容,评估北美、西欧、中国和东盟等区域,作为区域市场如何应对数字银行转型的准备。

IDC认为,全面联接、开放平台、泛在智能、增强安全、共赢生态将支持数字化金融新转型,金融机构应该拥抱设计、思想和功能的开放性,通过数据深入挖掘本地市场特征和用户需求,重新评估核心系统需求并注入新技术,实现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全面联接”。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如何与具有“电子”功能的物品连接?这要求联接无所不在、更多的网络覆盖、更大的宽带、更高的速度以及更智能的处理能力,这像不像现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关系?从用户角度来说,只要有信任、具有金融功能,能精准结算,享受各类金融服务即可。而其它指标,如开放、智能、安全和生态,则是从金融行业来分析,如何将各种科技能力纳入到金融体系之中。

从这个几个维度看,金融机构需要能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以“全面联接”能力为基础,展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维的服务。这正是华为的优势所在。

华为的联合创新实验室

华为一直将银行行业当作重点行业来看,致力成为银行业的最佳合作伙伴。当前,华为数字银行解决方案在300多家金融机构商用,包括全球Top10银行中的6家。华为的一站式移动银行平台解决方案已服务全球19个发展中地区、超过1.5亿人口,每天交易量超过3500万笔。

2017年底,华为发布了新的愿景和使命,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华为也一直秉承“平台+生态”的战略思路,在不少国家和地区与合作伙伴创办开放实验室,支持行业解决方案落地,为行业提供全栈式、开放和安全稳定的ICT基础设施。

  图注:华为企业BG 副总裁、全球销售部总裁马悦

  就如华为企业BG 副总裁、全球销售部总裁马悦所说,“对于组织,尤其是金融机构而言,如何利用新的ICT技术来激活创新,以可接受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华为希望通过新的ICT技术,把数字、金融服务带给当地的个人和家庭。”

其实,在以上的案例中,有不少是华为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双方都在利用金融科技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更为广泛的用户群体。2018华为全球金融峰会期间,民生银行与华为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主要聚焦智慧金融场景、金融云、大数据、新一代网络架构、新一代绿色环保智能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七大领域,将推动民生银行与华为进一步协同构建“科技+金融”新生态。

由此可见,在云计算和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技术的引领之下,金融科技正在逐步落地。此次论坛讨论的诸多话题,将对整个产业带来借鉴作用,尤其是那些已经实施的项目。而未来金融机构将成为综合型的金融信息承载与交易的新平台,联接一切“人”与“物”。而华为则提供面向万物的全联接,携手行业伙伴加速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