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位从技术线转向管理线的人而言,工作重点会在不知不觉中从 ‘关注事’ 渐变为 ‘关注人’,我把这种渐变称为对自身价值观的二次塑造,也可以说是对本我性格上的二次认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两者之间差异太大,技术工作容易让人着眼于深处与细节,而管理工作却不追求面面俱到,不经如此,精力也将更多的投入到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的探究中。

在我的管理生涯中,有幸目睹了 ‘技术主力军’ 从 ‘85前’ 到 ‘90后’ 的顺利交接,他们是不同时代背景所产生的不同特点的人,虽说绝大多数的 ‘85前’ 已从技术顺利迈向了管理,但任有不少 ‘85前’ 的工程师活跃在代码一线,他们经验丰富,不可或缺,被亲切地称为 “大咖”、“大牛”,不仅受人尊敬,而且深受 ‘90后’ 的崇拜。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是对立的,风华是无奈的”,还有一些人,却经历着不被认同,跳槽不断的痛苦,甚至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受人捉弄。

同样的时代,同样的背景,是什么原因引起如此大的反差呢?

以下是根据我亲生经历的改编,我们从中找一找原因:

某年某日,与某位在试用期的 ‘85前’ 工程师进行了一次面谈,面谈得结果是「不适合,不予转正」,其原因属于「合格,但不适合」的范畴。其实,对于试用期内的小伙伴,无论多忙,我都会按「每月一沟通,俩月一面谈,四月出结论」的节奏严格执行,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相信许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合格,那就是胜任了,不合适的点在哪里?”

简单来说,光从硬技能来看,只要在面试环节加以把关,入职后,再分配任务时刻意针对(如安排一些验证其技能的工作,甚至安排某些 ‘无中生有’ 的任务),想要在试用期间得出结论并非难事,而类似主动性、沟通习惯、思维方式(如偏理性?还是偏感性?)等软技能,不仅与企业价值观密切相关,而且与性格、经历,甚至年龄都有关系,而根据我的经验判断,对于那些专业级别较高的工程师,往往不合适的点都来自于这里。

由于试用期时间有限,外加他的专业职级较高,所以我在工作中特别留意,根据我的观察,这位同学的「不适合」可归因为3种心态:

1、别跟哥画饼,哥吃过的饼比你看过的都多

无论什么样的公司,或团队,阶段性利用脑暴、答辩等手段对目标进行规划,不仅有利于调动团队积极性,更对团队成长有着正向激励的作用。

比如春节前,我将公司业务上的新年规划,与团队小伙伴进行了分享,并将技术规划目标向大家进行了展示,最后,以公司价值观为导向,转达关于薪资、股权与晋升通道的相关说明,期待小伙伴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努力,积极进取。

在随后的几天里,我耳中陆续听到,“不就这些套路吗?每家公司新年都会画饼,我从业十多年,吃过的饼比你们看过的都多,听听就行了,别太当真。”

通过了解,始作俑者正是这位同学。

我认为,撇开散播负能量的事不说,如果你已失去对待事物的激情和感觉,那无论什么事情你都将失去动力,想出成绩,也将变得荒诞无益。

2、你那些技术都是哥当年玩剩下的

多次在技术方案,或技术选型的讨论中,在即将要形成结论时,抛出一段话 “XXX不就是基于YYY开源版本的二次封装嘛,‘老酒装新瓶’ 的把戏,重新封装一下罢了,这种技术十年前我就玩过了,都是玩剩下的东西。”

事后证明,这样的结论多数是一种表象,原因是他并未对这项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或业务场景推演而做出的经验断言,并在公共场合中否定别人的工作成果,要知道,别人的分析及场景推演可是花了很久的时间做出来的。

3、我的做事原则是A,你们的原则B不合理

比如某个项目比较紧急,要求在3天内上线,但由于他的模块未及时提交,导致项目延误。

事后我找他沟通,他的回答是:“让我做的A模块是张三移交给我的,我对代码内容不熟悉,所以我必须先搞明白他之前的所有逻辑,我才能开始修改,而他写的太乱了,所以导致我多花了1天时间。”

听完后我问他:“这个项目比工期比较紧,这个情况,第一你没及时沟通,第二我觉得为什么你不能先把新功能完成之后,再去了解全部逻辑呢?”

他说:“是这样的,我习惯把别人移交的内容全部搞明白,我才会开始开展工作,这是我做事认真的表现,也是我的做事原则”。

我又问:“那是否你可以改变下?我们的原则是,先尽一切所能按公司要求完成任务,然后再进行分析、研究或讨论。”

他答道:“那是你们的原则,我从业十多年,我有我自己的原则。”

– 小结 –

在互联网这种倡导「小步迭代,快速试错」的场景下,许多所谓的经验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贬值,而在 “90后” 已成为主力军的IT领域,如果你是一名 “85前工程师” ,更应怀着一颗感恩与好奇的心去踏上旅程,而不是总把 “我从业十多年……” 挂在嘴边,似乎就是 ‘倚老卖老’ 的经典台词,长此以往,不淘汰你,淘汰谁?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你有遇到过这类 ‘倚老卖老’ 的小伙伴吗?快到评论区分享下吧。

来源:51C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