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了扒华为、新华三、联想、浪潮、曙光5家的财报,吓一大跳
这几天北京高温,全国进入高考时间。咱就不出门了,不给别人添堵。闷在房间里,把各家的年报挨个扒了一下。这里只局限在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等传统的硬件公司。不看不知道,看完吓一跳。先看表格,然后挨个说细节。
备注:单位为亿元。华为、新华三为预估数值,其他数值来各家财报。其中,联想DCG为43亿美元,按6.3汇率换算。
华为EBG:做平台才能卖更多
2017,营收549亿元,同比增长35%;从网上找的资料是,2012年,营收为19亿美元,占华为总收入的5%。2013年,营收超过25亿美元。2015年,营收为42.5亿美元,其中60%来自中国。2016年,营收为406亿元。华为EBG预计2018年营收破百亿美金,也就是680亿元人民币。
官方信息。华为提出了要做数字化转型“平台的平台”。在访谈中,华为认为,一是传统IT占据业务比例仍然很重;另一个挑战是,如何把数字化转型的蛋糕做大。利润未知。
点评:华为EBG业务思路明确。应该是2015年之后,开始盈利。先主打IT产品线,后进入行业卖解决方案,这两年又做平台,卖的是IT基础设施。现在要做“数字化转型平台”和“平台的平台”,直白点还是所有基础设施,囊括云管端,做的是生态。因为对华为EBG太熟悉,反而没点评了。华为EBG的收入来自传统行业转型数字化。
新华三:初现领头羊气质
网上没有精准的数据。不过,从2017上半年紫光股份年报看,2017年H1实现收入168.77亿元,同比增长82.11%,其中信息类电子产品(分销)实现收入116.78亿元,同比增长58.03%;根据紫光股份2017年全年营收390亿元数据分解:IT基础架构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159亿元,分销为281亿元;在去年新华三4月的大会中,有透露新华三全年营收为260亿元。保守按照增长30%计算,大概为338亿元左右,或者在320亿元左右比较合理。利润估计20亿元左右。
官方信息:致力于打造一条完整而丰富的“云—网—端”产业链,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行业应用领域全面深入;致力于新城市产业云的建设和运营,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助力智慧中国梦想,成为集现代信息系统研发、建设、运营、维护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提供商,并向云服务提供商迈进。这些都比较虚。
点评:去年新华三动作较大,成立了大数据、云计算、安全等子公司。在IT产品线之上,开始做平台和生态,聚焦在行业、城市云等大项目中。由于身份特殊,一直在营收和利润之间保持平衡状态。新华三学的是华为,在单个产品线站稳之后(不要太纠结于IT产品线),开始发挥强大的平台优势。不过以现在的市场前景和规模来看,突破了百亿美元才能真正成为领头羊。
联想DCG:一手好牌怎么打
在数据中心业务方面,自2014/2015财年以来,近三年的营收分别为26亿美元、45亿美元、40亿美元、43亿美元。
官方信息。收入上升8%,占本集团整体约10%;经营亏损3.05亿美元,较上一个财年的3.43亿美元亏损有所改善。利润来自三部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业务、软件定义基础设施业务、HPC业务。下半年持续增长。
点评:联想企业业务有回暖的迹象。但愿不是回光返照。现在,网络对联想一片负面声音,受集团业绩拖累,以及官僚文化、整合的拖累,联想企业业务做到如今这个地步,实属不易。联想收购的阵痛期大概有2——3年,有些长啊。参加过联想几次发布会,感觉DCG集团务实很多。希望,在以上三大业务中,联想进入互联网行业,多构建大型数据中心,提高整合优势,而不是以服务器、HPC这些单独产品线胜出。另外,在行业、生态方面,联想也要加油。
顺便吐槽一下联想官网。下载财报却跳转到首页。这些细节都做不好,不吐槽你吐槽谁?
浪潮信息:好风凭借力
2017年,营业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101.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8亿元,同比增长48.95%;2016营收为126亿元,利润为2.87亿元;2015年营收为101亿元,利润4.49亿元。
官方信息。浪潮服务器2017年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增速全球第一。研发费用从6.01%减少到4.22%;其中,来自英特尔的采购就占30%;(啧啧,自主可控,打死也不信。)另外,正在研发“云服务器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高端存储系统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和“自主可控、安全可信计算平台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点评:看财报不对啊。营收比2015年多了150亿元,利润还不如2015年的,这咋回事,利润去哪里了?看来用规模换利润的做法不灵。研发费用也减少了,高端产品明年怎么卖?浪潮是国内服务器行业中的异数,从不按常规出牌。靠服务器(浪潮还有存储?别逗了)能卖到这份上,也没谁了。
浪潮之所以胜出,很大程度来自“猪队友”。所谓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要是“猪队友”(包括国外品牌)稍微强悍一点,浪潮也不至于虚长如此快。浪潮是典型的中国式成功,借助政策利好、技术+产品包装能力、以及扑向市场、进入互联网行业赔本赚吆喝能力,都是国内一流。不开个广告公司可惜了。
中科曙光:别跑的太快
2017年营收62.9亿元,净利润3.08亿元;2016年营收43.6亿元,净利润2.24亿元;2015年营收36.6亿元,净利润1.76亿元。营收和利润都呈现一定比例。
官方信息:营收按产品算,高端计算机为50.6亿元;存储产品为5.79亿元;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技术服务为6.48亿元。得益于互联网企业,2017年公司高端计算机的营收增长50.64%,公司在企业、政府、公共事业三大领域的营业收入全面增长,其中企业行业增长74.08%。研发支出4.29亿元,占营收比例6.83%。公司全资及控股的公司共41家,参股公司共24家,其中2017年新设的公司共22家。
点评:这两年中科曙光做了不少事,以数据中国为核心,继续搞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落地,先后实施“城市云中心”、“先进计算中心”双平台联动。这是支撑高端计算机的核心业务。另一方面是搞核高基的自主可控技术,搞芯片实验室,搞x86通用芯片等,据说今年上半年进入量产阶段。不过,中科曙光的技术优势估计要在2-3年之后才能变现,现在搞了这么多分公司,营销成本、管理成本都在上升。如果搞得好,加速产品销售,否则摊子铺的太大,难以管理。这就是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希望中科曙光步子稳一点,小步快跑,否则..
在伟大的时代,这些公司走向何处?
在点评之前,要说一下把华为EBG、联想DCG和其他公司并列因为业务属性相同。但这两家由于有集团的支撑,在资金、研发、组织架构中等有更多资源支持,新华三也有上市公司紫光股份的支撑等,如果只看营收和利润,这对其他两家业务是不客观的。我们可以忽略这些因素。
同样,要看到各家业务尽管都是企业业务,可销售的产品性质不同。最明显的是对“云”的态度。这是纯粹以硬件转向服务、运维,结算方式、投入和营收构成各不一样。从这点看,新华三、中科曙光与云最近,其他几家销售还是来自硬件居多,很不健康。
那么,从以上各家财报看出什么?
1.外部环境持续利好。这几年在国产化、国家政策、移动互联、各个新技术的刺激之下,政府企业等机构的采购量持续增长。以上几家的增长至少是30%或者100%的增长,可见ICT的大环境还是利好的。就算中国热钱将所有行业比如房地产变成金融属性,但中国创新活力不断,仍旧刺激ICT增长。就看各家的本领了。
2.云对基础设施厂商影响有限。当前各行各业喊云的多,其实上云并不多,顶多是局部业务和混合云业态。这给以上部分以硬件销售为主的厂商留下3-5年的空窗期。接下来几年的热点是数字化转型。当前看,未来以互联网厂商和初创云厂商为主,那么,这些纯粹以硬件销售的厂商,很有可能沦为另一种形式的“管道商”,没有话语权。还想要利润?能活就不错了。赶紧转型。
3.单品时代结束了。比如浪潮信息,即便全天下的服务器都是他们家的,增长有限,必须要依靠全系列的IT产品线形成稳定的基础设施架构才可以卖更多。营收增加,要么卖多条产品线要么从硬件转服务,这就是横向扩展或者纵向深入的关系。再比如,浪潮信息和中科曙光营收差距将近4倍,但利润两家相差1.28亿元。可见单个硬件产品线的利润有多薄。同样反映在市值上,曙光竟然反超浪潮信息,很有趣。
4.核心竞争力缺失。芯片就不用说了,这一直是国内ICT产业的痛。这几家中,都想大力发展存储,很可惜,无论是投入、产出来看,还差得很远。用市场、资本换技术只是一厢情愿;真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这也是企业发展中的矛盾点,如何协调资源既能保证稳定增长还能有精力不断投入研发为未来打基础?别把精力过多的放在同质化竞争中,依托美国高科技,永远成为不了伟大的公司。
5.分水岭出现。同样是以服务器起家,浪潮、中科曙光、联想走的路线渐渐不同。浪潮死磕服务器,抓风口,要做到极致;中科曙光向城市云、大数据要效益,向未来的核心技术要竞争力;联想想要下沉行业和基础设施,集中精力卖产品,刚刚缓过劲来;新华三则是百废待兴朝着平台发展。估计2——3年中,这些厂商的差距会更为明显。说白了是管理者的思路决定朝着何处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在哪里,业务边界在哪里,资本、人员和业务能否支撑这种拓展能力?
6.未来产业的规律。基本都是从单个IT产品线拓展到多条产品线,随后做某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和平台,深入到几个优势行业中,然后构建生态。不得不承认,华为在这方面的思路开拓,值得学习。要做大营收,必须成为某个行业的领导者,团结一切生态伙伴,才有可能营收做大,利润做大。单纯依靠自己的实力,想要小富即安,目前看不可能了。未来的发展,用一句总结“要么自身成为平台,要么成为其他平台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