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10年,IT基础设施如何发展?如今大热的AIGC对未来有何影响?

也许这些答案,会在OpenInfra 亚洲峰会(日期是0903-0904)中找到答案。

今年峰会有一些变化,首次与OCP 亚太地区峰会联合举办,地点是在韩国水原市(首尔旁边的小城市)。本次变化,可以视为开源届“软硬”相结合的两个峰会内容叠加,OpenInfra专注在“软件和管理”层面,让基础设施的编排更高效、开放;OCP专注在“硬件和标准”层面,帮助所有厂商构建统一的计算基础硬件。

两者结合带来诸多不一样的地方。

今天的报道,按照流水账形式叙述第一天——尤其是早晨的主题演讲。后续将采访基金会管理层,还请期待。

首次亚洲峰会 近两千人大会

本次基金会邀请了5家中国科技媒体,住在会场附近的酒店。

水原市距离机场大概1个半小时车程,是一个非常干净、整洁的小城市。我们都很好奇,为什么这次峰会在这里?也许基于交通便利、成本的综合考虑。

注册时间在8点半。我们8点就到了会场,看着工作人员忙着调试设备等。客观的说,如今云也好,OpenStack也好,影响力不如十多年前了,这是因为基础设施的方向在发生变化。 即便没有以前乌央乌央的人群,今天到会的人数也不少,来注册、签到的人排起了长队。

赞助商展台看到了中国的华为、移动云这些老面孔,还有基金会的一些铂金、黄金成员和本地公司的展台,像戴尔科技和SNET SYSTEMS、Canonical、Red Hat、MIRANTIS、三星、SEAGATE、SUPERMICR、FADU(做闪存的)等公司。当然还有一些不认识的韩国公司。

会议在轻松的氛围中拉开序幕。

将近2千人的会场几乎坐满了观众,无一例外,都是T恤休闲打扮。会议秉承了“开放 平等 自由”的互联网精神,在这里开会很放松。

两个韩国小哥上台介绍了大会的情况,说在两天时间内,有来自 30 多个国家的 1500 多名参会者、240 多位演讲者、190 多个分会场以及25 个赞助商。涉及的主题包括 OpenInfra 与 OCP 协作、硬件和软件的合作、社区主导的创新等。

中间还贴心的告诉参会者如何午餐:中午留了两个小时时间,凭着午餐券去附近商超就餐。

NEXT的是什么?

重点来了。

第一个是Mark Collier上台做主题演讲。他是OpenStack 项目的联合创始人,也是开放基础设施基金会(Open Infrastructure Foundation)的首席运营官,官网介绍他还参与了 “开源人工智能” 的定义,为该行业创建标准和指南做出了贡献。

在15分钟的主题演进中,他围绕“We Are OpenInfra: How Open Source Communities are Defi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nfrastructure”展开。

Mark Collier对OpenStack做了小总结,用数字来说就是:11万社区成员、60万CODE 改变、超过1万名贡献者、数百个组织机构,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开源组织。

开源软件价值8.8万亿美元,从2024年的22.8B增长到2029年的91.44B,欧洲很多大公司,以及像谷歌、亚马逊等都运行在公有云上。还有不少大企业运行在私有云上等等。

夸完开源的力量(其实就是夸奖社区和基金会)。他话锋一转,说当前面临四大挑战。

1. 数字主权:关注数据的位置、谁有权访问以及适用的法律;与 RISC-V 架构相关,欧洲联盟的技术主权战略围绕该架构展开。

(注:这个是法律和安全的问题,最后落地在开源硬件架构方面,但RISC-V还不是主流,需要等等。)

2. 许可变更:HashiCorp 对 Terraform 开源许可证的变更引起了强烈反对。超过 80%的 OpenInfra 成员的客户咨询如何从 VMware 迁移到 OpenStack,超过 60%的成员已经为客户完成了从 VMware 到基于 OpenStack 产品的迁移。

(注:V记被OpenStack狠狠的踩了一脚,这不是恩怨,是V记不争气啊。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引用报道说是不是博通KILL了V记,笑死了。这个话题的核心还是,不能被大公司锁死,开源的开放架构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3. 安全问题:生产中的 87%的容器镜像存在严重或高严重性的漏洞。微软和 NVIDIA 采用 OpenInfra Kata 容器来增强安全性。

(注:从软件的安全到硬件的安全,开源可以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4. AI 重新定义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96%的计划扩大 AI 计算能力,但面临可用性、成本和基础设施的挑战。数据中心的需求大幅增加,过去 3 年创造的数据超过历史总和,到 2025 年将达到 180 Z字节。英国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世界十大 GPU 购买者之一均运行在 OpenStack 上。开源 AI 解决方案和模型定制是首要任务,96%的公司专注于定制主要的开源模型。

终于讲到AI了。这包括对能源的挑战、性能的增加、价格的攀升等,但是Mark也没有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我们看到AI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构建基础设施的调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按照Mark的说法是,未来需要新的硬件和新软件来管理硬件(new hardware 、new software to manage the hardware),聚焦核心联盟、更开放的软件和基础设施、在源头上协作工作(coordinate upstream work)。这更像是一种方法论和指导思想,具体该怎么往下落,估计还是难题,典型的就是现在有这么多xPU和大模型,会不会未来都在OpenInfra的视野范围之内?

立足技术 与AI融合

Cliff Grossner博士介绍了OCP的一些情况。

上午的Keynote 有几个赞助商的演讲。Meta介绍了在硬件方面的创新,包括网络、节能和扩展。来自中国的蚂蚁集团旗下的OceanBase 现场操作,重点阐述了跨社区的协作,主要指软件如何通过社区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互动,OceanBase如何构建在OpenStack之上。

还有一个演示与Mark的演讲有关联,标题是:“How to Move Workloads from VMware to OpenStack using Migratekit with Zero Downtime”,引发了听众的一阵阵笑声,因为他把演示实例命名为“secret”。来自韩国的SSD制造商FADU介绍了控制器、成本控制、节约能源、和AI融合方面的进展。

在用户方面,现代汽车介绍了自身在车联网方面的应用,构建了全球5大中心,均是构建在OpenStack之上。车联网在应对快速的用户增长、高质量的用户会员服务方面发挥了作用。这个案例讲述在高可用、监控、自动化运营、大宽带方面的做法。效益明显:宕机时间缩小、缩短服务响应时间和提高了服务质量。

第一天早晨的时间过得很快。每个演讲都控制在15分钟左右,简洁高效。也没有出现拖堂。有时候演讲是2-3个嘉宾互动,最后也没有“高峰论坛”或者嘉宾对话之类的。

第一天下午,同步举办10多个技术论坛。第二天还将继续50多个分会场。

在本次亚洲峰会中,还有哪些精彩内容,基金会是如何看待未来的基础设施走向,如何看待中国社区的贡献?大数网老吴在现场做持续报道。